人物朱洁静:“我这十年”
《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名舞剧电影将于5月27日“献礼场”放映。演“兰芬”,让舞者朱洁静第一次想把自己“藏”起来。在《朱鹮》中始终处于C位的她,演绎这个平凡的“上海嫂嫂”,第一步是深入生活。
《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名舞剧电影将于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天推出“献礼场”放映。刚刚拿下第32届“白玉兰”主角奖榜首殊荣的朱洁静,也将迎来舞蹈生涯又一个重要的角色——李清照。
2024年5月26日星期天夜光杯封面人物
总有人问:舞蹈演员的职业生命有多长?跳到几岁算是极限?朱洁静用10年的时光和一个个截然不同却光彩各异的角色作答——只要想跳、只要热爱、只要坚持,“‘花期’就会自动延续,你的舞台如同旷野、你的人生永不设限”。
“六边形”远不够
每个角色都会在生命里留下印记,人也会一定程度被改变。从“鹮仙”“兰芬”再到即将亮相的“李清照”,当她们逐一走过朱洁静的人生,她也随着角色变得更加柔软、丰满、豁达,“我很感激,总能在最适合的年纪遇见独特的她们。”“朱鹮”当然很美,但现在的朱洁静每次披上她的羽毛,追求的不只有美,还有那份与之心灵相通的共振。演李清照,她不想把她塑造得距离现代观众很遥远,“我不想把她‘神化’,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极具个性的‘大女孩’。”
从做案头工作到落地排练,朱洁静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接近她,“我们在性格上有很契合的部分,都敢爱敢恨、追求极致,外表看起来瘦弱但骨子里有很刚的那一面。”在朱洁静看来,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从业者都要始终保持一颗探索的心,“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在晚年时还能不断创作,我相信她内心里一定是住着一个小女孩,保持着单纯和敏感,让她用最敏锐的部分去触碰这个世界,获得新的感悟。”
有人说舞蹈家黄金时期不过10年,有和朱洁静同龄的舞者从30岁就开始焦虑是不是临近“退休点”。唯有她,目光永远望向前方,跨越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极限,走过一个又一个五年。在舞台上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外延的同时,作为上海歌舞团副团长的她,如今还承担着任务——带领团队、引领后辈,要开会、演讲、做PPT。之前,舞迷赞她是“六边形战士”,如今她自嘲:“‘六边形’哪里够用,起码‘十二边形’才能驾驭。”
可事情再多、时间再不够用,也不能改变她依旧是那个要强、追求完美的朱洁静。她努力自洽,在台前、在幕后,虽然至今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但她不气馁,努力去调整和平衡。没有闲暇,她就忙里偷闲“溜”出去:“我喜欢自驾,实在累到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会清早起来开车去郊外,哪怕去吃个农家菜,森林湖边走一走,也能满血复活地回来。我喜欢亲近大自然,我相信人能从天地间汲取能量。”
在玩命拼搏一段时间后,她也会给自己放个小假,虽然就是离开上海去某个酒店休息,但那也是最好的治愈:“我妈时常会笑我,你有这功夫跋山涉水去‘躺平’,不如躺家里。但不一样,我觉得休息也是需要仪式感的,这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一种奖励。”她相信,只有懂得调整步伐,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出发。
功夫不仅在舞蹈
如果说跳《朱鹮》,让朱洁静学会的是“珍惜”;那么“兰芬”让她感受到平凡人的光芒。在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600多场后,同名舞剧电影将于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天推出“献礼场”放映,并于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朱洁静说,希望更多“电波迷”能在银幕上重温舞剧中的“名场面”,也期盼更多人能通过电影走进剧场,切实感受“电波”力量。
演“兰芬”让朱洁静第一次想要把自己“藏”起来。在《朱鹮》中特质鲜明始终处于C位的她,演绎这个平凡的“上海嫂嫂”第一步就是深入生活。从小跳舞,习惯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的她,转身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母亲、女儿、妻子。她拿起扫帚扫地、用棒针织毛衣、练习叠衣服,在老电影中探寻“老底子”女人如何生炉子,习惯随身带一把蒲扇扇风、掸灰、遮阳、驱蚊。演的最高境界是“不演”,她把自己彻底投入角色中,从演绎“兰芬”到变成“兰芬”,让这些家常琐事融入生活,在舞台上不着痕迹地舞出烟火气。
和“鹮仙”中展现强烈的朱洁静风格不同,“兰芬”的演绎让她重新定义自己:“直到今天,我才觉得一个舞蹈演员,和影视演员或戏剧演员,共同站在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舞台上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总觉得舞蹈演员好像只能跳舞,我们的功夫不仅在舞蹈,还应该有表演。你不光要有技术,会跳舞,也要懂得刻画人物。”
除了表演上的感悟,《电波》带给朱洁静的还有精神理念的升华。剧中结尾时有段双人舞,在舞蹈中加入了许多细节,兰芬明知挽留是徒劳的,依然疯狂地替李侠抻平衣服上并不存在的褶皱……那份依依不舍的爱隐忍克制,格外让人动容。正是这样生活化的处理,让人们看到,共产党人的另一个侧面,面对爱别离,也会经历内心的煎熬,但最终是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舍身为国。
作为一名老党员,每一次走入“电波”就像是上一堂生动的党课。朱洁静说:“早年的共产党人为了理想,用生命和鲜血守护国家。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我们年轻一代用什么来回报当下的幸福生活?我想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把革命事迹和红色基因通过舞蹈传递给更多人。”从舞台走上银幕,“电波”直抵人心的魅力在于人性和真实,年轻一代的演员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理解,把早年的英雄事迹再次搬上舞台,这正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
不再“唯美是从”
在距离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的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展演正在举行,很多朱洁静的剧迷“围堵”在后门演员出口处,他们有的拿着“长焦”,有的抱着鲜花。
剧场方一连串“应急处理”方案把朱洁静听笑了:“不用,真不用。谢谢各位老师,他们就是相熟的剧迷,不是什么疯狂粉丝,都很守规矩的,有些都是老朋友,我出去和他们打声招呼就好。”
刚跳完《朱鹮》片段,卸了妆的朱洁静素面朝天,低低扎一个马尾,清丽面容略显疲态,但眼睛依然闪亮。和舞伴王佳俊一人提一个大箱子就这样走向出口,顺便在手机上叫了辆“滴滴”。
“朱老师倒是没有‘偶像包袱’。”一旁“见缝插针”来邀约的某综艺节目联络人笑说。“哈哈,偶像包袱?从来没有!”在朱洁静看来,演员和观众之间距离拉近是好事,能让他们更加了解演员真实的状态,至于“拗人设”完全没必要,真诚对待就好。
“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不光会看到它给你的回报,也会心甘情愿承受热爱背后的代价。只要忠于内心的这份热爱,痛苦和泪水都会变成强大的能量,让你可以坦然面对一切。”
1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舞蹈演员而言,沉重又漫长,她说:“你要经得起时间的磨砺,你要经得起观众的更新,你要经得起更快速、更多元的舞台变化。”回首《朱鹮》一路走来,朱洁静不会用新或者老来评价,于她而言,这部舞剧就是这个时代,代表东方、代表上海歌舞团或者代表她个人去跨越时间维度的作品。这朵“白玉兰”带来的是一种信号——好作品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考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朱洁静也默认:“舞蹈,追求的就是美、极致的美。”为能在舞台上展现最美的体态和舞姿,她日夜泡在排练厅淬炼身体线条,她那双因经年跳舞骨骼变形、伤痕累累的脚,更是舞蹈演员至真至美背后的代价和勋章。
时至今日,她变得更通透、更从容,变得不再“唯美是从”,“我突然发现,没经历过至暗时刻,哪会迎来万丈光芒。美和丑就像是镜子的两面,蝴蝶也是从毛毛虫蜕变,经历蝉蛹时期的漫长的蛰伏,才能最终破茧成蝶。”
“从鹮仙到兰芬,再到李清照,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都是对我艺术生涯的丰富与拓展。”朱洁静自言如果是10年前遇见,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人生感悟足以承载这样一位千古女词人的传奇人生。在朱洁静看来,李清照身上不仅有强烈的女性情怀,也有潇洒豪放的男子气,如同她的词,婉约中透露出坚韧,柔美中蕴含着力量。这些都让她在塑造人物时充满了感动。
朱洁静说,“如同朱鹮,哪怕是在生命最后一刻,它的羽毛纷纷凋零、变得光秃秃时,内心那份对生命的渴求依然那么热切,绽放着让人难以直视的光芒。”未来,寻找李清照灵魂深处的探索之旅,既是对她个人艺术追求的挑战,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与发扬的一次践行。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